检影验光为客观验光法之一,有经验的验光师可以通过检影验光迅速得知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观验光。尤其对于一些难于沟通的婴幼儿,智障人士、聋哑人群以及一些残疾人群,检影验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用于检影验光的视网膜检影镜根据其出射光形状的不同分为点状检影镜和带状检影镜两大类。目前常用的检影镜是带状检影镜,下面就对带状检影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检影原理:
了解检影验光原理之前,必须要对调节远点的概念有所了解。调节远点是指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的一点。换言之,即当调节静止时,从视网膜黄斑部反射出来的光线出了眼屈光系统后聚散度的变化。光线离开眼后聚散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眼的屈光不正情况。如正视眼出眼光线为平行状态,近视眼出眼光线为会聚状态,而远视眼出眼光线为发散状态。故正视眼的调节远点在无穷远处,近视眼的调节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而远视眼的调节远点在眼后某一位置。
检影验光的原理实际上是通过添加不同屈光度的镜片将被检者的远点人为地移至检影镜窥孔处(通常为50cm),这样就可以使被检者的视网膜黄斑处与检影镜窥孔处成为共轭点,检查者便能在50cm处在找到中和现象。
但要将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完全矫正即达到正视状态,应将其远点移至无穷远处,因为正视眼的远点是在无穷远处。而半米处检影验光找到中和点时被检者的远点是在检影镜的窥孔处即50cm处,所以被检者真正的屈光不正度应在中和时所加镜片的基础上再联合-2.00DS,方可将在半米处会聚的光线发散至无穷远。例如在50cm处检影,达到中和时所加镜片为-4.00DS,则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应为-4.00+(-2.00)=-6.00DS;若在达到中和时所加镜片为+3.50DS,则其屈光不正度为+3.50+(-2.00)=+1.50DS。
同理如选择在67cm处检影,则应在中和时所加镜片的基础上相应地联合-1.50DS,结果方为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若选择在1m处检影,则需联合-1.00DS。
也有些验光师习惯用工作透镜进行检影。综合验光仪上有一辅片“R”即为视网膜检影用的工作透镜,通常为+1.50D的凸透镜,适合检影距离在67cm处检影。使用工作透镜进行检影验光时,达到中和状态后就无需再进行屈光度的换算了。例如,在67cm处用综合验光仪上“R”工作透镜进行检影,达到中和时所加的镜片度为-3.00D,则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就为-3.00D。而若在67cm处无工作透镜进行检影,中和时所加镜片为-3.00D,则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为-3.00+(-1.50)=-4.50D。
二、检影方法
1.检影前准备:
1)被检者戴上试镜架(或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
2)调整座椅高度,使检查者与被检者的视线在同一高度
3)视标用投影远视视力表的0.05‘C’视标并叠加红绿背景
4)被检者双眼均处于开放(无遮盖)状态,并嘱其注视远处投影视标
5)检影环境为半暗室
6)检查者睁开双眼,用自己的右手持检影镜/右眼观察被检者的右眼,左手持检影镜/左眼观察其左眼
2.检影过程:
使用带状检影镜进行检影时,必须始终记住检影镜的移动方向始终与检影镜的入射光带方向相垂直。如图3所示,当检影镜的入射光带置于垂直方向即90°时(如图3 a所示),检查者应沿180°方向(黑色箭头所示方向)即左右移动检影镜观察瞳孔内反射光的影动情况;如检影镜入射光带置于水平方向即180°时(如图3 b所示),则应沿90°方向即上下移动检影镜进行观察;同理如检影镜的光带在45°时(图3 c),则沿135°方向进行观察;当光带调至135°时,则沿45°方向移动检影镜进行观察,其他方向亦是如此。检影时,通常将检影镜的推板置于上端。
检影时要会准确判断顺动、逆动和中和。
·顺动:瞳孔内反射光带的运动方向与检影镜的移动方向相同(如图4a)。若为顺动则加正镜片进行中和。
·逆动:瞳孔内反射光带的运动方向与检影镜的移动方向相反(如图4b)。若为逆动则加负镜片进行中和。
·中和:检影镜在移动时,瞳孔内充满映光且颜色均匀一致,表现为不动现象。检影的过程就是要根据影动的情况,添加相应的镜片,直至达到中和状态。
以半米检影为例,将入射光照入被检眼内,并旋转螺旋处改变入射光带的方向,观察各个子午线方位瞳孔反射光带的宽窄是否有变化,是否有断裂、偏斜等现象。
情况一: 若各个子午线方向瞳孔内的反射光带始终与检影镜的入射光带方向一致,且在任意位置瞳孔内反射光带的宽窄和亮度均无变化,初步判定被检者屈光不正性质为球性屈光不正(无散光存在)。此时,可将检影镜光带置于垂直向,左右移动检影镜,观察水平方向的影动情况:影动如果为顺动则加正球镜进行中和;影动如果为逆动则加负球镜进行中和。当通过加球镜达到中和状态时,将检影镜的光带置于其它任意方向观察都会是中和现象。中和时所加的球镜度数联合-2.00DS即为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
例半米处为一患者进行检影,改变检影镜入射光带方向观察各个子午线方向瞳孔反射光带的宽窄及影动情况,若光带在任一方向瞳孔内外光带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各子午线瞳孔内反射光带的宽度和亮度也一样,且各向均为顺动,初步判定被检者为球面屈光不正。又因各向影动均为顺动,故加正球镜进行中和,当加+4.50DS时各向均达到中和,则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为+4.50DS+(-2.00DS)= +2.50DS。
此例若其他情况不变,只是观察时各向影动为逆动,则需加负球镜进行中和,若加-2.50DS各向均达到中和,则被检者屈光不正度为-2.50DS+(-2.00DS)=-4.50DS。
情况二: 若沿各个子午线观察时,瞳孔反射光带的宽窄有变化,有断裂或偏斜现象出现,即瞳孔内反射光带与检影镜入射光带方向不一致,说明被检者存在散光。此时应首先将检影镜入射光带调至与瞳孔内反射光带的方向一致的位置上。可能会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即散光眼的最强子午线方位和最弱子午线方位)上,都能观察到瞳孔内反射光带与检影镜入射光带角度一致,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方位。假设将检影镜入射光带调整至45°方向时瞳孔内外光带在同一条子午线上,此时沿着135°方向移动检影镜观察影动情况,并根据影动情况加球镜进行中和:顺动加正球镜,逆动加负球镜,直至达到中和状态。此时说明该散光眼的一条主子午线方位已被中和。然后将检影镜入射光带旋转至135°方位(即与第一次入射光带相垂直的位置),沿着45°方向转动检影镜观察影动情况,此时加柱镜进行中和,柱镜的轴向置于此时光带所在方位即135°:顺动加正柱镜,逆动加负柱镜,直至达到中和状态。用所添加的球镜和柱镜再联合-2.00DS为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
例半米检影,改变检影镜入射光带方向对被检眼各个子午线方向进行观察,发现有偏斜现象,即当检影镜入射光带在90°沿水平向移动时,瞳孔内反射光带在60°左右,故首先将检影镜的光带调至60°,并沿150°方向移动检影镜进行观察,此时发现瞳孔内外光带方向一致,且影动为逆动,故加负球镜进行中和,当加至-1.50DS时,达到中和状态。然后将检影镜光带调至150°(即与第一次光带所在角度60°相垂直的位置上),并沿60°方向移动检影镜进行观察,发现此时瞳孔内外光带方向一致,且影动为顺动,故加正柱镜进行中和,柱镜的轴向置于此进光带所在角度即150°,当加至+1.25DC×150时达到中和,故中和时所加镜片为-1.50DS/+1.25DC×150,则被检眼的屈光不正度为-1.50DS+(-2.00DS)/+1.25DC×150 = -3.50DS/+1.25DC×150或-2.25DS/-1.25DC×60。
例半米检影,将检影镜入射光带置于90°沿水平方向转动检影镜时,发现瞳孔内外光带方向一致,且影动为顺动;当将检影镜光带调至120°,并沿30°方向移动检影镜时,发现瞳孔内反射出的光带仍在垂直位置且沿水平方向运动,即瞳孔内外光带方向不一至,出现偏斜现象。此时可以确定被检者存在散光,于是将检影镜的光带调回至90°即瞳孔内外光带一致的方位(此为散光眼的一条主子午线方向),并沿水平方向移动检影镜观察影动,发现影动为顺动,故加正球镜进行中和,当加至+1.50DS时达到中和状态。然后将检影镜光带调至180°方向(即与90°方向相垂直的位置上,此方向为散光眼的另一主子午线方向,因规则散光眼的两条主子午线互相垂直),并沿垂直方向移动检影镜,此时会发现瞳孔内外光带方向仍一致,且观察到影动为逆动,故加负柱镜进行中和,柱镜片的轴位置于此时光带所在方向发即180°,当散光片加至-2.25DC×180时,也达到中和状态。故中和时所加镜片为: +1.50DS/-2.25DC×180,那么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为+1.50DS+(-2.00DS)/-2.25DC×180 = -0.50DS/-2.25DC×180。
情况三: 刚开始沿各个子午线方向观察时,瞳孔内的反射光带始终与检影镜的入射光带方向一致,此时可以根据影动先加球镜(顺动加正球镜,逆动加负球镜),当加入一定量球镜后,再沿各子午线方向观察影动时,发现有偏斜现象,说明被检眼有散光存在,此时再按照情况二的步骤进行中和就可以了。达到中和后,用所添加的球镜和柱镜再联合-2.00DS即为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
检影验光的原理实际上是通过添加不同屈光度的镜片将被检者的远点人为地移至检影镜窥孔处(通常为50cm),这样就可以使被检者的视网膜黄斑处与检影镜窥孔处成为共轭点,检查者便能在50cm处在找到中和现象。
但要将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完全矫正即达到正视状态,应将其远点移至无穷远处,因为正视眼的远点是在无穷远处。而半米处检影验光找到中和点时被检者的远点是在检影镜的窥孔处即50cm处,所以被检者真正的屈光不正度应在中和时所加镜片的基础上再联合-2.00DS,方可将在半米处会聚的光线发散至无穷远。例如在50cm处检影,达到中和时所加镜片为-4.00DS,则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应为-4.00+(-2.00)=-6.00DS;若在达到中和时所加镜片为+3.50DS,则其屈光不正度为+3.50+(-2.00)=+1.50DS。
同理如选择在67cm处检影,则应在中和时所加镜片的基础上相应地联合-1.50DS,结果方为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若选择在1m处检影,则需联合-1.00DS。
也有些验光师习惯用工作透镜进行检影。综合验光仪上有一辅片“R”即为视网膜检影用的工作透镜,通常为+1.50D的凸透镜,适合检影距离在67cm处检影。使用工作透镜进行检影验光时,达到中和状态后就无需再进行屈光度的换算了。例如,在67cm处用综合验光仪上“R”工作透镜进行检影,达到中和时所加的镜片度为-3.00D,则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就为-3.00D。而若在67cm处无工作透镜进行检影,中和时所加镜片为-3.00D,则被检者的真正屈光不正度为-3.00+(-1.50)=-4.5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