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堂】裂隙灯显微镜的检查

一、基本结构和光学原理

眼视光器械,一般都是由接收(或观察)系统和照明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裂隙灯显微镜的观察系统就是双目立体显微镜,照明系统就是裂隙灯。
裂隙灯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由双目立体显微镜、裂隙灯、滑台、头靠、工作台(或底座)五大部件组成。


裂隙灯显微镜的光学原理是:将具有高亮度的裂隙形强光(裂隙光带),持一定角度照入眼的被检部位,从而获得活体透明组织的光学切片;通过双目立体显微镜进行观察,就可看清被检组织的细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之所以能看清楚被检组织的细节,是光学切片所包含的超显微质点(就是那些小于显微分辨极限的微小质点)产生了散射效应。实际上,裂隙灯显微镜的光学原理,相当于普通暗视场生物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二、照明系统
眼视光器械的照明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照明、临界照明、柯拉照明。其中柯拉照明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照明方式。
三、显微系列
裂隙灯显微镜的观察系统是一个双目立体显微镜。它由物镜、目镜和棱镜组成。
四、显微系统和照明系统的机械连接
显微系统和照明系统的移动是通过一个操纵杆或操纵轮来控制的,转动或推动操作杆或操作轮,可以使它们相对头靠架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使得容易对焦。
五、裂隙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首先将被检者头部固定于颔托和额靠上,调节台面高度和旋转颔托的调节螺管,使被检眼和显微镜光轴大致对准,即被检者外眦与立柱上的刻线等高(头靠立柱上有一圈刻线,表示光轴大致高度位置)。用操纵手柄(或手轮)调整显微镜和裂隙灯的高度,使裂隙像位置适中,并调整滑台左右及前后位置,保证观察到的像清晰。当位置合适,聚焦正确后即可进行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在临床上常用的六种检查方法:
1.弥散照明法光源斜向投射并充分开大裂隙,使眼表处于一种弥漫性照明状态。此法主要用于眼前部组织的快速初步检查,发现病变再改用其他方法。
2.直接焦点照明法是最常用的照明方法,也是后面几种检查方法的基础,基本特点是裂隙灯和显微镜的焦点重合。
光源从右侧或左侧40~65°角投射到角膜组织上对组织进行细微的观察。而当强光照射到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透明组织时,光线可以穿过这些组织形成折射,同时组织内部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不同的层面形成不同的反射,这样光线在这些透明组织上就能够形成一个灰蓝色的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照射组织病变的深浅层次、各组织结构的细微改变、组织的厚薄和弯曲程度。此方法可以用于观察角膜、前房、晶状体和玻璃体地正常结构和异常变化。
3.后部照明法裂隙灯光源取45°位置照射,显微镜正面观察。将光线投射到虹膜表面,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该光斑反射回来的光线射到角膜的后表面,检查者不去看边界清楚的被照处,就可以看到在光亮背景上出现的角膜病变。适合用于观察角膜有新生血管后沉着物、角膜深层异物、角膜深层血管、角膜血管翳等。
4.角膜缘分光照明原理:利用角膜地透明性能,光线可以在角膜组织内形成全反射。先将裂隙灯光源投射到角膜缘上,这时在角膜的其他部位出现明亮的光晕,将显微镜焦点聚焦在角膜上,可以清晰地显示角膜组织地透明度情况。用于检查角膜的云翳、水泡、血管、水肿和瘢痕等病变。
5.镜面反光照明法利用角膜和晶体前后表面都是非常光滑、具有镜面性质,可以反射光线的特点来进行的一种检查方法。患者注视正前方,将裂隙灯光源从颞侧照射到患者的眼睛上,裂隙灯光线的宽度掌握在0.3mm左右(裂隙灯与显微镜的夹角越大裂隙可大一些,相反,裂隙应小一些),裂隙灯的焦点调到要观察的目标上,如角膜上,使其在角膜上形成一个长方体,在角膜的长方体的右侧可见一个很小而且很亮的反光,这就是角膜面的镜面反光点,观察镜面反光点可以了解角膜表面的或内皮面的的形态学变化。如果将放大倍数调整至40倍,采用镜面反射的方法可以看到角膜内皮细胞的镶嵌形态。同样的方法可以检查晶体的前后表面。
6.间接照明法将裂隙灯光线聚焦在观察目标的旁边,再用显微镜观察目标。可用于角膜血管翳的检查。
六、检查的内容和照明方法
裂隙灯检查由外向内的基本检查顺序是:
眼睑—睑缘—睫毛—泪器--睑结膜—球结膜—结膜囊——角膜巩膜缘—泪膜-角膜—前房—前房角—虹膜—瞳孔—后房—晶状体(相关解剖概念请参考《眼的解剖学》)。
检查顺序:先右眼后左眼。筛查时平均每只眼睛检查120秒,如果有具体问题再作进一步检查。

(1).眼睑
操作者:
1.检察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左右各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检查时可嘱病人闭眼。

(2)睑缘及睫毛
操作者:
1.观察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左右各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观察顺序为从鼻侧到颞侧。
6.检查时嘱病人向正前看。
以上注意观察眼睑正常的解剖结构,皮肤颜色,有无炎症、伤口、水肿、皮疹、包块、压痛或捻发音;眼睑或眦部有无糜烂,有无睑内翻、外翻、倒睫、上睑下垂、闭合不全、睑板腺开口有无异常。

(3)泪器
操作者: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中)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颞侧(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颞侧看。
6.应观察到患者的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
注意观察上下泪小点的位置有无异常、泪小点有无外翻或闭锁、表面有无脓性分泌物。

(4)泪膜
操作者: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颞侧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嘱病人向前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嘱病人用力眨一次眼后开始计时,只道泪膜破裂或再次瞬目为止。)
6.应观察到患者的泪膜是否完整,泪膜破裂时间。

(5)结膜
操作者:
1.检查时先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看一下睑结膜的整体情况,然后再将裂隙灯的灯光调为裂隙光从病人鼻侧到颞侧细致检查一至两遍(睑结膜需翻转上睑才能看清)。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
3.光源角度为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上睑结膜时嘱病人向下看,检查下睑结膜时嘱病人向上看。
6.翻眼皮时注意手法,如怀疑有充血、乳头或滤泡应放大倍率观察。

(6)角膜:
一般采用直接焦点照明法、后部照明法、间接照明法、镜面反光照明法角膜缘分光照明法等多种照明方法交替使用来观察角膜的情况。
操作者: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
2.调整裂隙灯光源的角度、宽度,从病人的鼻侧检查到颞侧。
3.从角膜上层观察到角膜的基本厚度。
4.检查时应不时嘱病人眨眼以观察病人泪膜情况。
①角膜上皮检查,光源角度为45°,中等强度。
②角膜基质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中等强度。
③角膜内皮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中等强度。
在角膜、结膜上皮损伤或有溃疡时,可借助荧光素染色进一步观察:用玻璃棒蘸少量1%荧光素夜于结膜囊内或用消毒荧光素滤纸,将其一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与结膜相接触。让患者瞬目后不要眨眼,此时可见角膜、结膜破损处有嫩绿色染夜,上皮完整处不着色。此方法也可用于观察泪膜情况。

(7)前房
操作者: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裂隙光线取窄光源。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时,裂隙灯的光强应调为高度 。
3.裂隙灯裂隙的宽度约2mm,选择不同角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6.利用直接照明法由鼻侧到颞侧,再由颞侧到鼻侧观察前房情况。
观察房水是否透明,正常情况下房水是透明而看不到炎症细胞,房水会形成对流:靠近角膜温度低房水向下流动;靠近虹膜温度高使房水上升。

(8)虹膜和瞳孔
操作者:
1.将裂隙光聚焦在虹膜上
2.先选择弥散光观察虹膜整体情况,再调窄裂隙观察具体细节(直接焦点法)。在镜头光圈调为中,调节裂隙的强度观察瞳孔在光照下的反应。
3. 光源角度为从颞侧45度照射。
4. 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6.观察病人虹膜形状,强光刺激瞳孔看是否有收缩。
主要观察虹膜纹理是否清楚,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新生血管、结节、震颤,有无撕裂、穿孔或异物,与角膜或晶体有无粘连。用弥散光可以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位置、两侧是否对称、瞳孔有无闭锁。利用裂隙灯的开关了解瞳孔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9)晶状体:
操作者: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裂隙灯的光强应调为高度
3.裂隙灯光源的角度左右各10-- 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6.裂隙灯裂隙的宽度2mm,裂隙灯取窄光源,对准瞳孔区,将焦距对准晶状体扫描瞳孔区观察晶体情况。
主要观察晶状体是否透明,位置是否正常,如有混浊注意其部位、范围、形状、颜色,必要时要散瞳检查。

(10)玻璃体
将焦点移向晶状体的后面可以看到前部1/3玻璃体的切面图,玻璃体有液化或混浊者可以看到有纱幕样纤维随眼球而轻微飘动。在前部玻璃体出血、炎症时可以看到红色的血液或炎症渗出物飘动。